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领导陕西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古老的三秦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陕西发展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从宏观视角看党领导陕西在四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
一百年来,党领导陕西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四个历史时期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为陕西发展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是党团结带领陕西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陕西和全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陕西,实现了陕西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战斗岁月,是党百年历史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里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形成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在这里形成的延安精神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党团结带领陕西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了29年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陕西和全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陕西和全国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陕西的发展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三是党团结带领陕西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四是党团结带领陕西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两次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历史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三秦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
二、从中观视角看党领导陕西在六大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
其一,从受奴役、受压迫到当家做主人,陕西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得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陕西的胜利,在三秦大地结束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局面,实现梦寐以求的人民解放。受奴役、受压迫的陕西人民从此站起来,在政治上彻底翻身得解放,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陕西的胜利,开始陕西历史的新纪元,从根本上改变陕西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陕西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在陕西的建立,为陕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政治前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陕西的发展振兴开辟广阔的道路。
其二,从积贫积弱到生机勃勃,陕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统治下,陕西积贫积弱、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秦大地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1952年陕西生产总值为12.85亿元,1978年为81.07亿元,1981年突破100亿元,1995年突破1000亿元,2010突破1万亿元。2018年达到2.4万亿元,是1978年的301倍。2020年经济达到2.62万亿元,是1978年的322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020年的2.6%,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
陕西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仅85元,1978年不足300元,到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18年达6347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04年陕西人均GDP跃上1000美元台阶,2009年突破3000美元,2017年突破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20年陕西生产总值2.6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步入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其三,从拥有大量文盲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陕西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广大工人农民的生存岌岌可危,学习文化、提高技能还是奢望,劳动人民大多数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全省青壮年文盲约450多万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拦路虎。根据城乡实际,中共陕西省委结合经济建设和各项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1986年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158万贫困生开始享受“两免一补”,200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教育支出增长23.9%。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由新中国成立时的0.23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05.48万人,2020年达到121万人。1957年陕西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2.89%,到2020年全省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已经分别达到99.97%、99.92%。
陕西是新中国文学重镇,涌现出许多著名作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人民作家柳青扎根长安农村,创作的《创业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及柳青,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习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和老百姓融入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陕西作家以“陕军”的名号享誉全国。截至目前,陕西作家共获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45个。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路遥入选100位“改革先锋”。
陕西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作为科教大省的优势逐渐显现。100多所高等院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6名两院院士、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正在催发陕西科技走向新的辉煌。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发展的生力军。2018年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3141家,2020年有6198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9928项,合同成交金额1533.68亿元,科技创新成为陕西的新名片。
其四,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陕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党的奋斗目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陕西人民群众的生活饥寒交迫、衣食无着。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以前,陕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基本仍处于贫困状态。1955年至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额仅为60.5元,年均增加2.6元,年均递增2.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319元和11213元,较1980年分别增长80.9倍和77.9倍。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7868元和 13316元,较1980年分别增长91.9倍和93.1倍。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各项民生事业也实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加快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陕西在1985年拉开省级机关定点扶贫的序幕,1993年开始组织实施“温饱工程”,1996年实施一万名干部下到一万个村任职的“双万工程”,2005年起全面免除农业税。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坚持精准发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至2020年2月,全省56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其五,从水土严重流失到再造山川秀美,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陕西对守护绿水青山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土保持是陕西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报道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水土保持工作,并在第一版发表评论《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1997年,国家高度肯定陕西治理水土流失经验,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陕西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涌现出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市、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等先进典型。在旷日持久的治沙战役中,陕西先后探索出“引水拉沙”“网格治沙”等治沙技术,涌现出牛玉琴、石光银等治沙英模和造林大户,沙区环境持续改善。目前陕西森林覆盖率超过45%,植被指数增加幅度位居全国第四,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荒漠化治理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渐进,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推进,河流优良水质优于国考指标20个百分点,流入黄河的泥沙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保护始终是陕西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从1965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到1982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从2007年发布《陕西秦岭生态保护纲要》、通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到2017年启动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到2019年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巡视、召开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陕西保护大秦岭的努力从未止步。特别是《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开了为一座山的保护进行立法的先河。
其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陕西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显著提高。1925年10月,中共西安特支成立时只有5名党员。1927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下辖7个县委、3个区委、20个直属支部,共有党员1681名。1950年7月,中共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省有党员64861名。1953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共辖8个地委和98个县(市)委,全省共有党支部6797个、党员114590名。截至2021年6月,陕西共有共产党员290.1万名,党的基层组织13.2万个,其中党委7251个、党总支7141个、党支部117796个。经过一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锻炼,陕西党组织在党中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全省人民坚强的领导者。
三、从微观视角看陕西在全国党史上的特色亮点
一百年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陕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有许多在全国党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大革命时期,陕西是全国国民革命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西安成为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爆发的清涧起义,打响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8年5月爆发的渭华起义,是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西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惟一完整保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以及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是各支人民军队及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总后方。
在新中国70多年的辉煌篇章中,陕西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中在陕西布局24个,位居全国第二位。三线建设时期,陕西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999年,西部大开发在陕西拉开序幕。进入新时代,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共建“一带一路”使陕西再次站在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陕西涌现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全国第一”或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事例。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主持培育的小麦优良品种“小偃6号”,创造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小麦累计增产30亿公斤的佳绩。陕西农垦科技中心李殿荣研究员主持培育的油菜优良品种“秦油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1997年,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陕西杨凌成立,杨凌示范区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陕西设施蔬菜面积居西北首位,陕西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世界上平均每7个苹果中、每3个猕猴桃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汉江、丹江流域在陕西涵盖的区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70%的水量,北京人所喝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来自陕西。陕西作为能源大省,承担着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项目,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镌刻着许许多多来自陕西的“中国第一”。西安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古城墙的城市,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宝成铁路创造我国铁路建设的多个第一: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批入选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58年,中国第一架无人机在西安试飞成功。1982年,国家引进重点项目陕西彩色显像管正式投产,结束我国不能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历史。1984年,西飞制造的运7飞机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我国第一架自行生产的中短程涡桨运输机。2000年,我国第一只克隆羊在陕西诞生。穿越秦岭的终南山公路隧道被称为“世界第一隧道”,建设规模世界第一,建设和管理技术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201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空军军医大学研发的世界首例3D打印下颌成功植入患者体内。大飞机“起飞”、“嫦娥”探月、珠峰“测高”、“蛟龙”潜海、“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科技成就中都有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体现了陕西的科技担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间,陕西一直在书写着中国的骄傲。
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百年来,陕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是中共陕西省委坚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陕西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省情认识,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结果。党领导陕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陕西党史》2021年第7期,原标题《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作者:袁武振,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梁月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编辑:畅乐